姜子牙,姜姓,吕氏,名尚,一名望,字子牙,也称吕尚,别号飞熊,是周初著名的军事家、政治家、谋略家,齐国开国君主。西伯侯姬昌(即后来的周文王)在渭水之滨遇到他时说:“吾太公望子久矣。”故又号“太公望”,俗称太公,周武王对他特别尊崇,“师之,尚之,父之”,因而又有“师尚父”之称。《吕氏春秋 • 首 时 》篇说:“太公望,河内汲人(今河南卫辉市 ) 也。”《史记 • 齐太公世 家 》:“太公望吕沿 者,东海上人。”西晋汲郡出土的《竹 书纪年》记载姜太公为“魏之汲邑人”(今卫辉市太公镇吕村)。明万历《卫辉府志》记载:“太公望,吕尚,汲人……避纣居于 东海之滨。”《孟子》曰:“太公避纣,居于东海之滨。”现代多名专家学 者经多方论证和研究,一致认定卫辉是姜太公的故里和埋葬地。
姜太公自幼聪慧,但家境贫寒。年纪很大了,还不得不起早贪黑到朝歌杀牛,在棘津一带做小生意。由于不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,曾避居东海海边一带。后听闻周文王求贤若渴,于是长途跋涉到了周国,在文王经常路过的渭水岸边佯装钓鱼,希望能与之结识。相传他钓鱼时用直钩,别人笑他,他则说:“宁向直中取,不向曲中求。”一日,周文王外出打猎,在渭水边发现了正在 垂钓的姜太公。文王上前与之攀谈,发现此人出语不凡,感到这就是自己日夜 寻找的兴周灭商的人才,立刻请他上车一起回到宫中,拜为太师。
周文王在姜太公的辅佐下,对殷商表面恭顺,使纣王放松戒备,对内宽 刑轻赋,重用人才,加紧发展经济和军事,同时与各诸侯国修好,广结反联盟,至文王末年,周国已实力大增。司马迁在《史记 • 齐太公世家》中写 道:“天下三分,其二归周者,太公谋计居多。”文王死后,姜太公又继续 辅佐他的儿子周武王。
公元前 1046 年,姜太公和周武王率军从陕西出发,经孟津渡河直奔殷都朝歌,行军途中遇暴风骤雨,用龟甲占卜时又显示“大凶”,周武王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,姜太公力排众议,坚定了周武王伐纣的信心。双方在牧野(今新乡)展开决战,商军人多势众,但士卒不满纣王统治,纷纷阵前倒戈,纣王兵败自焚而死,商朝灭亡。
周朝建立以后,大封诸侯,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国君,都营丘(今山东淄 博),为周代齐国的始祖。姜子牙确立了“因其俗,简其礼,通商工之业,便鱼盐之利”的治国方针,使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小国、穷国发展为雄居东方的大国、富国,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。
据《史记》记载:“周西伯昌之脱羑里,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,其事多兵权与奇计,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。”姜太公还著有兵书《六韬》。《六韬》通过周文王、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,论述治国、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、原则,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,后人因此 称姜太公为韬略鼻祖、中国武祖,历代典籍也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,儒、道、法、兵、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,被尊为“百家宗师”。
因为姜太公才智超人,后世的人们逐步把他神化,通过《封神演义》等作品的渲染,姜太公的神话在国内几乎妇孺皆知。在民间,姜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象征,被尊为“神祖”。凡建屋架梁,必用红纸写联:“姜太公在此,诸神退位”,或“姜太公在此,百无禁忌”,以示平安。
姜太公死后,葬于卫辉太公泉。后人在卫辉市太公泉修建了太公庙、太公祠,以示怀念。至今卫辉市太公镇境内还保留着许多姜太公的历史遗迹,其中较为著名的有:姜太公墓、姜太公祠、姜太公庙、姜太公吕望表等。每到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辰之日,许多海内外后裔组成的姜氏、吕氏宗亲会都会前往姜太公故里寻根祭祖、旅游观光。
(明万历《卫辉府志 • 人物志 • 贤哲》有记载)